找到相关内容938篇,用时1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经同形义异词举隅

    救摄拥护,令得自归〞,以及〝拥护于膝重于膑〞都是呵护照料之义。  一五七 悲华经(十卷)/卷一  如是章句,破坏外道一切论议摄正法轮,复能拥护说正法者,开示分别念处解脱法门,尔时世尊复说章句。  这句...。例如:  一九0 佛本行集经(六十卷)/卷  页4  又彼地主,为诸大众,如法治化,令众欢喜同心爱乐,得共和合,各各处分,故名为王。  所谓各各处分,指各得其所,得到安定的意思。  一九0 佛本行...

    竺家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13270860.html
  • 无着的学说

    得清  净而说:倘具体地说,就是般若波罗蜜或念处等助道品。  第四、道生境界清净,即由道及助道品生起所缘的境界,而  为清净;这境界,就是修多罗等大乘的十二部教法。  关于摄大乘论的三性立论,如...原来的意旨把他组织来得完全而圆满的  ,要算摄大乘论,所以世亲的释是受了三度的汉译,即无着  的论本,亦经度的翻译,但其中以真谛译的比较底近于原  意。对于摄大乘论应首先考察的,是其所引的经论。经者...

    昙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51571214.html
  • 别轻视烦恼你将会被取笑

    如何去修行。我们必须对  修行的性质应有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见解。这样我们才  能拥有正确的心态来修习。  我们的禅修方法是依念处(身、受、心、法)为基  础。当你的禅修有所进展时,我们将更注重予我们的...谢意,因藉由他们  的问题及困难,让我能把所作的讲解以及回答问题时所  得到的启示,写进此书。我真正的希望此书能帮助到禅  修者,使他们能正确的了解念处的禅法,从而能更深入  的去实践……  最后,我...

    西亚多 乌 德加尼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1873497.html
  • 戒律与禅定

    213c)。「出家已,住于净处,摄受波罗提木叉,威仪、行处具足,见细微罪则生大怖畏,受持学戒。离杀……衣钵随身,如鸟两翼。如是学戒成就,修念处。」《杂含》637(大2, 176b)  (7)"?ī...如(分律)云:「①摄取于僧、②令僧欢喜、③令僧安乐、④令未信者信、⑤已信者令增长、⑥难调者令调、⑦惭愧者得安乐、⑧断现在有漏、⑨断未来有漏、⑩正法得久住」。其中,一部分的利益是增助佛教整体的,例如:...

    惠敏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85273962.html
  • 湛然理具思想之探讨

    诵经法、《小止观》等诸心观文,但以自他等观  ,推于三假,并未云一念三千具足,乃至《观心论》  中,亦祇以三十六问责于心,亦不涉于一念三千,  唯《念处》中,略云观心十界而已,故至《止观》  (指...因契果生解  分、()托法进修成行分、(五)依人证入成德分(  大正35?125中)。至澄观《华严经疏》则省略「教起因  缘分」,成为分,以分五周因果来显示《华严经》  之要义(大正35?527...

    陈英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92874002.html
  • 阿毗达磨泛论

    )。又念处种种分别,亦指如千难品 (论十九)  。 又圣种几界系等,亦指如千问品 (论二十八)。 所云  千难、千问,即大同现存品类论中辨千问品(注48)。又辨一  切法云如阿毘昙摄法品中说 (论...十八部(注4),其后屡有分合,如北方大众部末派与余部合  为分别论者(注5),南方大众部末派又裂为案达罗各派(注6)  ,至于后来更成大宗之对峙(注7)。如谓每派各有阿毘达  磨,就现存典藉观之,太...

    吕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2074032.html
  • 增长五根,悟入实相

    发展这种态度,也有助于你思考透过禅修想要享有的利益。  正确地练习身、受、心、法等念处,可使心净化,克服痛苦、忧伤,消除身体疼痛与心理压力,并证得涅槃。佛陀称之为“念处”)satipaTThAna)(...。(2) 念(sati):心的观察力,只是简单而清楚地经验,而不加以反应。(3)禅修的障碍:即五盖—贪欲、嗔恚、睡眠、掉举与疑,它们的出现会令觉知减弱或消失。(4) 念处:即四个正念的基础——身、受...

    班迪达尊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4474073.html
  • 印度佛教史的文献资源概介(下)

    僧伽亦生论诤而申白释尊。对此,释尊吩咐六诤根、诤事,而若生论诤时,应以七灭诤及应行持的六可念法(六和合)。   世尊告诸比丘:“我于是法躬自作证,谓念处神足、意断、禅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觉意、贤圣...我说如是法已,佛知我有欢喜心、具足心、柔软心、堪耐心、胜上心、一向心、无疑心、无盖心,有能有力堪受正法。谓如诸佛所说正法要,世尊即为我说苦、习、灭、道,我尔时即于坐中见圣谛苦、习、灭、道。……我见法...

    见豪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5974104.html
  • 原始佛教读书会:相应部选读 第二单元:天子相应

    层次的。因为我们在经典里面常常可以看到,好比说,有一位比丘叫二十亿耳,很擅于弹琴,他家里很有钱,他后来出家修行,修行过程他一直没有得到成就,就很灰心。他想说,我修行这么辛苦,那修行内容主要还是“念处”...志、……”,八圣道。道迹就是方法,怎么走到世界灭或世界尽头的方法,它就是八圣道。八圣道只是举最典型的一个,其实,佛陀他教导的方法或道品,总括有三十七道品,刚才“七觉支”也是其中的方法之一,或者“念处...

    蔡奇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1482877132.html
  • 阿含经导读

    因缘、五蕴、念处正断等等。这里扼要介绍几点。   1.佛陀的宗教态度   释迦牟尼在世的当时,沙门和婆罗门多喜空洞的哲学之议论;   又爱学习称为神通的不可思议之行,并引以为荣耀。然而,...佛教典籍《阿含》或《五阿含》而言。   原始佛教时代,释迦牟尼本身没有将自己所说之法笔录或以其它的方法保存下来,亦未讲过传承的方法。佛弟子往往将所闻教法,用诗或简短之散文形式,以口口相传之方式记忆...

    郁永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435177182.html